10月2日,恒盛地产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交易,并于13日宣布收购两幅位于天津的土地,交易总价约8.49亿元人民币 。在恒盛地产身后,恒大、华南城、花样年、卓越、龙湖、佳兆业、阳光100等众多民营房地产企业,均计划在下半年 通过赴港交所IPO的方式筹集所需资金。其中恒大地产、深圳卓越、明发集团以及禹洲地产等四家企业近期启动招股程序,总募资额逾200亿元。
“楼市和香港股市的转暖提供了上市时机,但更深的原因在于,这些民营地产商融资渠道狭窄,上市已经成为不多的选择之一。”深圳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国世平曾对媒体这样说。
国企的独角戏
“民营地产商缺钱众所周知,如果不在形势较好的时候抓紧上市,后面的市场情况很难预料。”7月21日,深圳市民营房地产企业尚模发展有限公司 (以下简称“尚模”)营销总监邓坚在某地产论坛上向搜狐焦点网记者表示,上市是融资成本最低的方法,筹集到足够的资金,才能在“地王”频出的一级市场中有所斩获。
4月29日,经过与佳兆业地产(深圳)有限公司经过111次激烈的举牌加价后,半年以来深圳市首次出让的旧改用地即被 尚模以8亿元高价拍得,高出底价2.7亿元,楼面地价2586元/平方米。尽管比心理价位7.5亿元多了5000万元,但是邓坚 觉得这个价格已经不错了。
“当时正是市场复苏的时候,大家还在争论小阳春是否到来,对拿地的时机还有很多的不确定。”邓坚说,“如果再晚 一两个月,众多资金实力强大的国企也会参与进来,价格一定会上来。”
之后的土地拍卖盛况也的确证实了这种预测,六月以来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南京多块地王横空出世,拍卖得主几乎是 清一色的国企。显然,在资金实力强劲的国企面前,众多民企只能抱憾而归。近日,民营地产大佬万科集团总裁郁亮在接受搜狐焦点网记者采访时,也发出了“在土地市场上万科也会主动放弃”的感叹。
“拿不到地,就不能持续发展,品牌、人才都难以为继,时间长了,自然就被淘汰了。”国世平说,众多国企进入房地 产市场,不断高价获取土地资源,成为推动民企加紧上市筹集资金的客观因素。
民企融资困局
“2007年‘9.27’之后紧缩的银根所带来的资金压力确实让大家很难受。”深圳某民营地产企业的一位营销总监告诉记者,虽然从2008年底以来销售形势有了非常大的好转,地产商收获颇丰,众多公司的资金流状况虽有好转,但未彻底得到解决,或者说相对于国有房企所获得的巨额投入而言,根本不算解决。“尤其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来看,在一些核心城市核心地块资源的获取上,民营地产商明显占据下风, 这让我们不得不抓紧想办法融资。 ”
众所周知,目前房地产企业融资最主要的途径有两个:其一是银行贷款;其二则是上市。
2009年各主要银行中报显示,工商银行、建设银行、交通银行、民生银行以及深发展等10家上市银行上半年新增房地产 业贷款达1387亿元,工行、建行、交行三大行占据其中近八成。这其中,国企获得的贷款比例远远高于民企。
“这很正常,国家首先支持的就是国企,虽然众多的中小企业才是银行发展的未来,但是现在还不能很快地改变这种趋势。”国世平这样认为。
另一方面,从上市角度上来看,对于大陆地区的主板而言,过高的进入门槛以及一些较为严格特殊的监管政策往往让这 些地产民企或望而却步或欲求不满。而类似于创业板这样的板块融资非常能力有限且风险很高,因此也无法满足民营房 企在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的要求。因此众多因素综合起来,就促使民营地产商抓紧在香港上市。
“有了香港上市公司这个平台,可以更加方便的吸引到国际上的热钱。同事更好地兼顾其他产业,很多持有型的物业就可以 通过这个平台去‘卖’,平衡现金流与持有型物业的比例。”有业内人士如此分析道。 |